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电脑 医学 资格证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书香门第 > 范文 > 校园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

栏目: 校园 / 发布于: / 人气:1.95W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以纪实的手法真实地表现了一群小孩在幼儿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展示了成人价值观对儿童世界的影响,唤起了成年人对儿童的责任,同时也引起了每位观众的共鸣。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篇一

有一种影片叫纪录片,它用自然的光束、虚化的镜头、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我们都曾经拥有过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有一个地方叫幼儿园,它是我们最初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独立的开端,那里充满了最真实的泪与笑、最放肆的吵与闹、最纯净的歌声与舞蹈

有一群人叫小孩儿,他们和她们都是曾经的我们,仅仅是十几年的光阴啊,我们羡慕而爱怜地称他们“小朋友”,他们天真而尊敬地喊我们“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

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

我相信,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震撼,由此引发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作为读者的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幼儿园里的孩子快乐吗?

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似乎对于过去的都怀有深深的留恋,觉得最初的总是最好的,于是童年是最美好的,顺理成章地“不想长大”。殊不知,人的一生,每一个阶段、每一段历程,都会有属于这一段的幸运与无奈。年龄小不一定思考的就少,个头小不一定内心世界就小,经历少不一定懂得的就少,他们的痛苦也许并不比我们少啊。

很多镜头在我脑海中重现,一开头就是孩子们被爸妈送进幼儿园时嚎啕的哭喊声——“老师别抢我”。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粗暴地打伤了另一个,打肿了脸,流了鼻血。还有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得一直撅嘴,老师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老师给孩子们洗澡、打针时,都有人在哇哇大哭。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是陈志鹏没有等到妈妈时那种无助、绝望而委屈的眼神,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妈妈离开我去城里打工时那个悲苦的离别场景。

一个8岁小孩的个性签名就是“当繁华落尽,剩下的是满地忧伤”,很多大人看了都嗤之以鼻,觉得现在的小孩“无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熟”,却很少有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忧伤”,忧伤不只是大人的事。

是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上都能实现温饱,至于那些“富二代”的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却没有兄弟姐妹;孩子们可以去游乐场嬉闹、在电脑前玩游戏,却失去了在田野里奔跑的自由;孩子们可以在保姆的细心照料下成长,却与父母日渐生疏。全托式的幼儿园似乎弥补了很多不足,孩子们有了很多的伙伴,有了学习与玩乐的场所,有了老师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却弥补不了骨肉亲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有过儿童的“忧伤”,但当我们渐渐长大,却已经被社会洪流中所谓的更深沉更复杂的“痛苦”所腐蚀了,觉得儿童的忧伤不值一提。我们忙碌于自己的烦恼,忽视儿童的烦恼,甚至认为儿童就是我们最大的烦恼,焦躁地对待渴望得到理解的孩子。如此这样,怎能不让儿童更忧伤?要知道,小孩子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当然,有人说,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生存能力。个人觉得,溺爱是一种极端,挫折教育又是一种极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各种训练、经受各种考验,缺少爱的温暖,那他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孤僻、恐惧的性格。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最初的时候都不能享受一点快乐的话,那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时候能真正快乐呢?“怜子如何不丈夫”,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多一份理解吧。

也许很多人都从影片中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对社会上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大,似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从小树立起来的,所以,一旦孩子知道了某件事情并且能够辨别是非,对于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有帮助的。既然社会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置于童话世界里,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现实性的知识,等到将来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当然,这个“适当”的度还是要好好拿捏的。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对于幼儿园还是比较憧憬的,至于幼儿园是不是儿童的乐园我就没办法下结论了。张以庆导演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这样的:“宁静,没有压抑,很释放;需要时有人帮助;自由,宽松,温暖,有机会去做梦。”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幼儿园,也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能致力于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要还给儿童以童年,还要还给他们一个健康、有益、欢乐的童年。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篇二

看过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后,给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的字幕中就出现了,‘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字眼就让我深思:这话说的没错啊,我们谁又没有过童年呢!我们的童年有过欢乐,也有过伤心的往事。也许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我们也曾有过!

之后的影片中,张以庆导演成功的拍摄了一些孩子们可爱搞笑天真无邪的画面。比如说吧:一开学时,一个小班的小男孩不舍得妈妈离开哭闹的场景,还跟老师说你别抢我的话;有个孩子穿不进衣服时懊恼的样子,然后就索性将自己原来穿得衣服也脱掉的搞笑场面,还有于此类似的另一个小男孩系鞋带的样子;一个个脱得光光的排队等老师洗澡的孩子们,在此期间,一个小男孩拍了一下下女孩的屁股的场景;一个小男孩放凳子怎么都放不好的样子,等等。

在这些场景中无时无刻不反映着孩子们可爱搞笑和天真无邪!这也映射着我们逝去的美好的童年,想起来还真的有不少跟我们相似的往事。同时,也让我们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光,让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尽量留下少的遗憾!我们也曾可爱搞笑,天真无邪过!!!

这些是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童言无忌!或许有些东西在我们表面上看来是如此的搞笑,但这背后反映确是这群孩子们童年的缺憾!让人想起来不免为他们感到感伤。就说一开始,小班的学生吃饭的时候,把饭菜不小心倒了一身,而此时的老师却无动于衷。试问:“这如果是你们自己的孩子你们还会这样吗?”想必你们可定不会吧!还有孩子们洗澡的时候,老师粗鲁地将水淋到孩子的身上的时候,不管孩子的难受,哭闹,竟还在淋的场景,令人一想起来就为他们感到同情!

片段中还有一些孩子们经典的有趣的回答,一面反映了他们了解的东西多,知识丰富;可另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被扼杀的同龄孩子所应拥有的童真的可悲。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是尽情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啊,而他们却。。。。。。

在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虽然说能学会独立以及其他的许多,但也有他们离家的辛酸!每周爸妈接他们回家可以说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刻了!不用说他们小朋友,就连我们大学生离家也会感到想家的辛酸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个时候他们正是应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的时候,可他们却早早的开始体验起了生活!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受这种苦的。我要让我的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和家庭的温暖,不让我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留下遗憾。当然体验生活也很重要,但将这么小的孩子就送进这样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张以庆导演真实的记录了一家寄宿制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们的生活,以小班入学第一天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意义不舍开始,大班毕业为结束。其中场景给了我们感触和震撼!这部记录片值得我们一看!!!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篇三

《幼儿园》是一部很有趣的纪录片。当你不再是儿童,再回头去观望儿童时,可笑之余,你也会觉得儿童和成人之间离得并不那么遥远。孩子们都很可爱,即使有个别孩子很霸道和暴力,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为统领,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而且,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个男孩子左顾右盼地等侯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孩子虽然一天没看到妈妈,接孩子时从窗口眺望着妈妈的出现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何况影片中的孩子一周没见到妈妈那种急切盼望的心情,最后一个时孤单焦虑不安。老师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利用玩具和有趣的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欢乐的气氛中耐心等待家长的到来。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虽然记录的是武汉一所普通的寄宿制幼儿园,但精彩而丰富的生活细节却时时令人动容。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幼儿园的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的是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里程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身为以后的学前教育老师的我们,应该不断进修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思维,努力做好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慢慢解读孩子,洞察孩子的想法,用他们的思维来理解他们。而我也相信只有在家长和老师共同的爱与感恩的教育下,才能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顺利度过幼儿教育这个阶段。虽然我们或许不能很快地改变我们的现状,但是,我们会多蹲下来看孩子们的世界,我们能改变得更多。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篇四

《幼儿园》影片真实的记录了一家寄宿制幼儿园的生活,从小班、中班、大班的角度来记录,以小班入学第一天开始,大班毕业为结束,看完之后除了爆笑之外就是深思对社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等。

影片给我最深的片段:第一天上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里声嘶力竭的哭喊,以及那一声声对妈妈的呼唤。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洗澡的时候有高兴玩水的,有吵着要跑掉,还有一个男孩捏一个小女孩的屁股,女孩子告老师的。。。我觉的男女应该分开洗澡。 采访环节分为两类。一是对教学的检验,一是趣味问答。教学检验环节里,有心算能力超强却也会失误的优等生,有说着流利绕口令的乖巧小姑娘,也有会唱日本儿歌的小男孩。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里,观者可真实感受到小孩子的智慧。当问到我爱你是什么意思时,有的孩子说不知道,有的孩子说没有对他说过,连妈妈都没有说过,还有个孩子说不好意思说,因为很恶心,当问到爱的意思时,有个孩子说是抱的意思。

《幼儿园》通篇没有解说词,这也是导演的一大高明之处。观者只能在原汁原味的拍摄对象声音里去聆听、去揣磨,去自我感知。背景音乐《茉莉花》在孩子们吃饭时、穿衣服时、系鞋带时、睡觉谁、想妈妈谁时。。。。。。。以不同的方式响起,让人有心酸的感觉,我总是觉得我们需要爱孩子、关注孩子、明白孩子的心,让我们蹲下来以孩子的目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同认识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陪伴着孩子慢慢的长大。

一叶知秋,瑞雪纷飞,一代一代,一轮一轮,我们或是我们的孩子大了。

爱的教育该如何去做,如何才是孩子们的需求。这是作为幼师的我们得思考的。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篇五

在大学时代观看了纪录片《幼儿园》,当时并未有太大的体会。如今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之后,再来看这部纪录片,感慨良多。

再看《幼儿园》,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幼儿园老师。

影片开头“他们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我很喜欢这句话。对待孩子,我们都是百无禁忌的,有些话、有些行为作为成人的我们是不会去说、去做的。想念妈妈了、饿了,孩子们都会大大方方说出来,我们不会。但是实际上,孩子们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同孩子是一样的,甚至,我们就是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我去兼职的一家幼儿早教中心,有时候大一点的宝宝都不愿意爬进球池里玩耍了,爸爸妈妈们却玩的很开心,也不顾体重限制在蹦床上蹦跶,成人的心里也装着一个小孩。幼儿园老师也应该拿出自己的那份童心。

接着就出现了小朋友们第一天上幼儿园的镜头,有些小朋友死命哭着,拉着父母的衣服不要妈妈走,还叫着:“爸爸抱抱我!”我曾经问过父母我第一天上幼儿园有没有哭闹,结果是没有,因为我之前一家上过托儿所了。所以这让我想起丰子恺写他侄子的那篇文章,有些小朋友完全是因为别的小朋友哭,所以他们自己也哭,但是没有眼泪呢~呵呵好像只是象征性地说明:恩!我上幼儿园了!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小朋友想把小凳子放在另一个上,却翻来覆去怎么也摆不好,旁边传来老师的声音“翻过来”。他还是摆不对。特写镜头里满是孩子无辜、求助的眼神;还有一个孩子,因为穿不上外套发起了脾气,因为是吃下午点心的时候了,最后,他扯下了自己的内衣,直接地外套穿了上去,虽说方法不尽如人意,但总算是穿好衣服可以去吃点心了。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困难也有大有小,父母与老师的帮助也是有限的,最终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去琢磨,才可以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批评一个叫做马玉兰的小女孩。不知为什么,我一眼就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时候我也是个假小子,头发短短的,爱和男孩子们一起玩,很调皮,老是在上课作小动作,老师被老师吓住。也许,在老师的眼里马玉兰是个“问题”孩子,不能和其他“言听计从”的孩子相提并论。老师也就从此戴上了“有色眼镜”去对待这个孩子。影片里的老师看上去也是那么凶。洗澡的时候,孩子们就像一个个玩具一样被脱光了衣服排着队机械地涂肥皂,再冲干净,不管水进到眼睛里,不管孩子们是多么不想洗澡。

电影最后“三周后老师产下一个男婴。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我们就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蒙氏教育法让我们不要用俯视的角度与孩子交流,孩子们会感到压迫感,所以,多蹲下来看看孩子们的世界,多从孩子的思维来理解他们,我们能改变很多。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后的观后感篇六

听到这个纪录片名字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想法。幼儿园嘛,受教育的起点,大部分都是琐碎的小事情,以及贯彻整个室内的洪亮声音“老师、老师…”但是越往下看,就会发现,这部纪录片,不一样。

从拍摄的角度来看,虽说是导演潜伏在幼儿园内部悄悄拍摄的,但是效果一点没有收到影响,反而更具有生活感。导演并没有流水线一样的泛泛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而是沿着入院到毕业的主线拉开,以小班、中班、大班依次轮流展现,将三个儿童的生活铺陈出来,截取有特色的孩子重点拍摄。这种拍摄手法在一个高度上有选择地筛选细节,使整部影片在质朴和充满趣味的同时给人扑面而来的生活真实感受,如其题记的那样“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从后期剪辑来看,选取有特色的生活片段,并在中间插入幼儿园个别“特殊”小朋友的专访片段,使用黄褐色色调作为区分。这种手法使得片子流畅而真实,同时专访环节问的都是一些有一定知识性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各式各样的答案又从另一个层面展示了小朋友不同的心理。

其实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的直观感受,而不是分析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得不说导演真的很会捕捉特点,片子传递出了太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印象很深的是那个小男孩儿等父母接他回家。其他孩子都走了,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活动室有两个门,在前门苦苦的等待,隔会儿还要望望后门,那个眼神看着特别揪心。

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其实家长们应该多看一下这部片子,因为很多孩子的内心,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只要那里不是坚冰,那么美丽种子的力量至少足以温暖个人世界的土地。